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关于印发《东莞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

《东莞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日

前 言

先进制造业是吸收先进技术成果并综合应用于生产的全过程,实现优质、高效、清洁生产的制造业。相对于传统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具有产业的现代性、技术的先进性、管理的规范性等主要特点。当前,我市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建设成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特色、以高端高质高新产业为主导、以品牌化产业集群为依托、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制造业名城。未来5-10年,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是我市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由外延扩张型向内生创新型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建立以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充分发挥其产业带动作用,推进我市产业的整体转型和升级,将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工作。

编制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强化政策导向,对我市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实施意见》、《东莞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2008-2017)》、《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有关文件。

目前,我省先进制造业主要包括了装备制造、汽车制造、船舶制造、钢铁、石化等产业领域。根据这一分类,结合我市的产业优势和发展基础,本规划确定我市先进制造业的重点领域为通信设备制造业(主要是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主要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新能源和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船舶制造业、石油化工产业六大类别。

本规划的期限为2011年到2015年。重点规划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原则等战略性思路,明确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市制造业规模继续扩大,发展速度保持高位,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要素禀赋不断改善,集聚程度不断加强,产业贡献率不断提高,为我市先进制造业进一步提升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制造业发展规模和速度

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总量稳步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78年到2010年年平均增长率约为23%,高出全省同期年平均增长率(约19%)4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规模持续扩大,经济总量年均增长率为13.3%,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4246亿元,将近2005年的2倍。其中制造业对我市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对GDP的贡献率持续提高。

工业经济规模较大,先进制造业比重较高。从1978年到2010年,我市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约达到28%,高出全省同期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约22%)6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规模继续扩大。2010年工业总产值为8749.7亿元, “十一五”期间,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企业单位数、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利税总额、全部从业人员平均数等主要经济指标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例均接近或超过50%水平,先进制造业在我市工业经济中占有较高的比重,是工业经济的主导力量。

我市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2010年)

                                    单位:企业数:个;全部从业人员平均数:人;其他:亿元

行业

企业数

工业

总产值

工业增加值

主营业

务收入

利润

总额

利税

总额

全部从业人员平均数

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825

2094.4

390.0

2099.3

68.6

83.1

678014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351

474.9

88.3

463.2

25.4

28.6

154520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34

29.0

9.5

29.1

3.1

3.6

12320

金属制品业

280

183.1

35.7

182.7

6.2

8.5

66286

通用设备制造业

241

216.8

41.4

215.1

9.8

13.0

60596

专用设备制造业

206

125.9

38.1

123.9

7.3

10.1

61727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45

97.0

26.3

97.6

10.7

12.8

16934

钢材加工

30

41.6

4.6

41.3

2.1

2.3

2713

铁合金冶炼

2

0.6

0.2

0.6

0.08

0.09

265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7

18.4

1.1

17.6

0.7

0.9

681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220

228.4

44.8

226.2

12.0

16.9

34006

橡胶制品业

94

45.7

12.4

45.4

0.6

1.2

28820

合计

2335

3555.8

692.4

3542

146.6

181.1

1181788

(数据来源市统计局)

(二)制造业结构和创新能力

三次产业结构相对稳定,轻重工业结构基本均衡。“十一五”期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相对稳定,2006年到2010年,第二产业的比例分别为57.3%、55.5%、51.3%、47.1%和51.4%。除2009年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第二产业的比例低于第三产业外,其他年份第二产业的比例均高于第一和第三产业,因此第二产业在我市产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并且未来仍将继续保持较高的比例。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了以通信设备制造业(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为主,以新能源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制造业为辅的先进制造业产业格局。其中电气机械制造业有望打造成为年产值超千亿元,仅次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产业集群。2010年,我市规模以上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为43.3:56.7,轻重工业比例结构基本均衡并不断优化。

创新投入不断加大,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我市注重对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的扶持,注重促进制造业通用、共性、先进适用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注重推进制造业科研技术创新载体建设,制造业创新投入不断增加,制造业竞争能力不断提高。2010年我市新增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2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1家、省民营科技企业126家、省级以上技术工程中心14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省级以上名牌名标56个,参与制订各类技术标准37项,获批省创新科研团队3个。制造业创新投入的增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提升了我市先进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市共有15家企业入选省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和重点培育企业,其中3家企业入选省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12家企业入选省装备制造业重点培育企业。拥有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34家,全市汽车零部件及相关配件生产企业超过250家,船舶生产企业15家。

(三)要素禀赋和集聚程度

要素质量逐步提高,要素禀赋持续改善。“十一五”期间,我市全面引进人才、资本、技术、教育、管理、制度、法治等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级要素,制造业要素禀赋持续改善。高规格、高标准规划建设科技产业园区,制造业载体优势突出,承接大型制造业项目的能力大幅提高。拥有科技活动人员超过15万人,科技活动机构2466所,比2007年增长13%,为我市发展先进制造业提供了良好的人才要素支撑。同时注重制造业生态的规划和建设,工业门类和产品种类齐全,生产技术先进,配套能力较强。

制造业集聚程度逐步加强,带动能力稳步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先进制造业拥有石龙电子信息、长安五金机械模具、常平光电等三个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拥有虎门电子线缆、石碣电子、寮步汽车、横沥模具、樟木头塑胶化工等5个市级产业集群。我市注重引进先进制造业产业链薄弱环节和大型龙头项目、核心项目,聚集了一批技术先进、产业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其中松山湖产业园区引进了华为技术、生益科技、宇龙通信等电子信息企业,易事特、台湾大船科技、德国通快等装备制造企业。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并稳健发展。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国际、国内和区域环境的变化,为我市先进制造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也使我市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面临竞争和挑战。

(一)国际环境

全球产业转移出现新变化。随着“后金融海啸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发展方式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垂直分工的传统格局将被打破,水平分工的地位逐渐确立。在此背景下,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出现了组团转移、产业链整体转移的新变化和规模扩大化、结构高度化、区域内部化、方式多样化的大趋势,产业集群成为产业竞争的主导方式,产业融合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由于我市制造业较为发达,这种新变化和大趋势将有利于我市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我国仍是全球产业转移的首选地。我国的比较优势依然是吸引外资的重要因素,众多外资仍将我国视为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十二五”期间,国际投资将会有所增长,同时更多与制造业关系密切的生产性服务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信息、电子产业)将向我国转移,国际产业转移的高端化发展趋势,有利于我市进一步加快推动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优化提升产业结构。

新兴市场国家崛起。目前新兴市场国家已占世界经济的40%以上,在“后金融海啸时代”仍然保持了相对较快的经济增长,显示了较强的抗危机能力,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上占有的比重会越来越大。作为重要的新兴市场国家,我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和影响力也将逐步提高,“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进一步提升。作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我市先进制造业未来的市场空间将会得到更大的扩展。

(二)国内环境

国家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市场。“十一五”期间,国家开始着力促进从以往过度依赖外需的增长模式向“内外需协调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更加注重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注重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更加注重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为我市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外在动力。

政策环境良好。“十一五”期间,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举措,这些措施将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发挥效用,为我市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推进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工业、电子信息、轻工、石化、有色金属产业和物流业等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从财税、金融、贸易、产业等方面出台支持鼓励政策,实行减税和税费改革,减轻企业负担,鼓励企业扩大投资生产,为我市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区域环境

珠三角地区综合实力与区域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十二五”期间,珠三角将进入高级工业化阶段,经济增长由主要依赖投资驱动向主要依赖消费拉动转变,竞争优势由主要依靠吸引外资转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区域经济的超前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的增强,将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为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先进制造业发展方向明确。“十二五”期间,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我省重要的产业发展目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要求珠三角地区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并在政策和融资渠道方面给予了保障,使得我市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明确,保障到位。

珠三角一体化步伐加快。“十二五”期间,粤港澳合作将会逐步深入,珠三角区域经济和社会一体化进程将会加快,区域交通一体化将会得到较大的改善,区域要素流动将更加自由和便捷,区域内的产业联系将更加密切,产业分工和合作也将更加明确和顺畅,区域内各城市的产业功能也将逐步清晰,将有力推动区域产业的发展和创新,有利于提高我市先进制造业的竞争力。

(四)问题和挑战

“十二五”期间,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存在着如下问题和挑战。

产业竞争力和重型化水平有待提升。我市先进制造业仍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部分企业以组装加工、贴牌生产为主,产业附加值在国际产业链中基本处于加工组装及配套环节,关键和核心的技术及部件依赖进口,产业核心竞争力薄弱,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重大装备产品及关键器件的生产配套仍相对缺乏。此外,我市先进制造业的重型化水平有待提升,在重工业内部,大部分产品仍属轻型产品,大型、重型工业制成品尤其是成套设备较少。

自主创新能力和龙头企业培育有待加强。我市大部分民营先进制造企业由于资金和人才等原因,研发经费投入仍相对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仍不够强。外资企业主要的研发工作都由外国投资者设在本土或其他城市的研发中心承担,核心技术大都掌握在外国公司手里,产业迫切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还要在引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方面有所作为,大力培育和扶持现有的优质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特大、重大等龙头企业和项目。

产业的内源化和稳定性有待提高。我市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主要体现为我市提供工业土地或标准厂房,内地提供廉价劳动力,外资提供资金、设备、技术和管理,产品大部分出口,具有外部植入、外资主导和外向市场的“三外模式”特征。因此必须提高我市先进制造业的内源化和稳定性水平,密切先进制造业与本地经济、市场的联系,形成与本地经济、社会、文化有血肉联系的产业体。

三、发展战略

“十二五”期间,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产业定位、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如下。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和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为主线,以自主创新和品牌培育为动力,以产业布局和产业集群为策略,以降耗降污和节能减排为标准,强化产业政策引导,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扶持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加快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把我市打造成为先进制造业名城。

(二)产业定位

“十二五”期间,我市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定位是:重点发展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新能源和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船舶制造业、石油化工产业,从全球制造业基地转型升级为重要的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使我市先进制造业成为全球产业体系中的重要节点。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加快先进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提高先进制造业的产业规模和水平,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拓展产业链条,推动现有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引导新进入的先进制造业向具有较好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的地区布局,将我市打造成为先进制造业技术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先进制造产品出口的主要基地,国际重要的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中心和成果交易中心,成为珠三角先进制造业的示范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心之一。

“十二五”期间,预计我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5%,工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和10%。到2015年,实现全市工业总产值超过1.2万亿元。工业增加值285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350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十二五”期间,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具体目标是:先进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到2015年,达到55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6%。先进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到2015年,达到125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3%,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8%。先进制造业从业人员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51%。

到2015年,先进制造业重点产品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拥有3-5个国内领先,10个左右省内领先的特色产品,成为主业优势突出、配套完备的先进制造业大市。其中,大力发展我市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力争成为全省薄膜光伏产业发展规划中最重要的产业基地之一,打造完整成熟的薄膜太阳电池产业链,到2015年争取实现产值突破1000亿元。汽车制造业重点发展专用特种车、乘用车整车以及电动汽车等,到2015年,全市电动汽车累计产销量超过20000辆,电动汽车保有量超过10000辆,成为国内主要的电动汽车研发与生产基地、电动汽车核心零部件聚集基地、电动汽车应用服务基地。进一步提高船舶制造业整体实力和规模,到2015年,造船能力超过100万吨,船舶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石化产业实现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5年,石化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380亿元。

到2020年,先进制造业总体研发和制造能力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重点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为具备核心研发能力的先进制造业强市。

(四)基本原则

“十二五”期间,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

政策引导,创新提升。坚持政策引导,根据不同区域、产业的现状和特点,制定和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坚持创新提升,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把技术改造作为提升产业水平的重要手段,提高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重点扶持,结构优化。坚持重点扶持,发挥政府在产业转型和发展中的统筹协调功能,重点扶持对我市未来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强化先进制造业的均衡性和稳定性。坚持结构优化,通过原有产业的转型升级改造,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引进,持续优化先进制造业的内外部结构。

龙头带动,优势集聚。坚持龙头带动,加强整合协调,合理配置和有效运用各类资源,集中使用政策资源和要素资源,重点培育先进制造业行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坚持优势集聚,整合各种优势资源和要素,促进优势产业集聚,有效延伸产业链上下游,促进专业分工合理高效,推动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化。

开放合作,配套协同。坚持开放合作,加强与周边地区和国内外城市的产业合作,更大范围地汇聚优质产业要素,更高层次地融入国际国内经济大循环。坚持配套协同,构建和谐产业生态,妥善处理好产业之间的关系,推动产业的多样化发展。

技术应用,清洁生产。坚持技术应用,提高先进制造业设备、生产等环节的技术应用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互动,提升信息化生产和管理水平。坚持清洁生产,注重资源持续利用,逐步淘汰落后产业和落后生产环节,有效降低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代价。

四、发展重点

“十二五”期间,我市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重点有六个方面。

(一)通信设备制造业

发展新型高端通信设备制造业。着重推进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设备、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智能交换系统、通信核心网系统、综合接入系统、智能终端设备等新型高端电子信息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发展液晶材料、OLED发光材料等新型显示材料关键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3G、4G等新一代通信关键设备和终端设备;发展嵌入式芯片、RFID、传感器和网络设备等物联网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云计算核心技术的研发和面向制造业的云计算服务;发展三网融合网络及接入设备、芯片、智能终端以及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移动互联网、移动支付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符合IPv6规范的网络设备、G比特无源光网络和以太网无源光网络的光线路终端、光网络单元等下一代互联网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培育集成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产业,重点推进嵌入式中间件等基础软件、高性能专用芯片集成电路新型封装等产品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设计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向高端环节发展。继续推进笔记本电脑整机、高性能服务器、3C融合产品、高端数据通信产品、高密度数字激光视盘机、新型元件产业化等六大重点项目建设。继续推进新型显示器件专项、电子专用设备配套体系专项、音响类产品技术改造专项的建设。

发展传统优势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计算机整机、网络设备及零配件、通信终端设备、数字激光视盘、数字视频、数字电视、新型电子材料等技术含量较高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外围设备制造业;发展面向行业需求的基础元器件、片式电子元器件、敏感元件和传感器、混合集成电路、新型机电组件、光通信器件等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发展数字视频和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数字高清互动接口等标准产业化项目及关键产品研发,数字家庭智能网关与互联互通终端、数字机顶盒、数字家庭通信芯片、家庭网络互动终端、新型显示器件、自主音视频标准的高清播放系统及关键件、家庭智能控制、高清数字投影机及关键件、数字音响系统设备等高清数字化的数字家庭终端产品;发展平板电脑、便携式游戏机、便携式数字音频和视频设备、移动音乐和手机电视终端、移动定位服务设备等高端消费电子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二)电气机械制造业

发展精密化程度高的电气机械制造业。发展电动机、控制及驱动微电机、高效节能动力设备、通讯电缆及光纤光缆和专用新型电源产品;发展调速离合器、高效变压器、高压大功率变频调速装置、节能型机电产品;发展智能化低压电器、配电自动化系统、高压配电系统;发展电控内燃机及关键零部件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自动生产线和制造业信息化设备制造、金属制品多工位及精密压力成型设备制造、新型环保高压高技术含量的交联电缆和特种专用电缆及其延伸产品、高压绝缘材料及配件生产设备制造。

发展智能化程度高的电气机械制造业。发展集散型(DCS)控制系统及智能化现场仪表开发及制造、精密仪器开发及制造、安全生产及环保检测仪器设计制造设备;发展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智能化电工仪器仪表、试验机、专用仪器仪表业的电工电气行业专用检测仪器设备、汽车仪器仪表和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办公机械、电教设备、光学仪器设备;发展新型医学影像系统、诊治医疗装备、制剂机械设备及质量检测设备;发展办公设备,重点发展以生产型复合机、新型中高速复合机为主体的,办公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数码办公设备;发展车载信息和网络系统、传感器及执行器件制造设备;扩大投影仪、摄像机、数码相机、复印机等数字化产品的生产规模。

发展市场前景好的电气机械制造业。发展水电气热公共能源计量仪表、先进控制系统和智能自动化仪表;发展材料试验机、频谱分析仪、数字万用表、钳形表、兆欧表制造;发展石英谐振力敏传感器、光电图像传感器、家电传感器、纳米传感器;发展爆炸、有毒、危险物品探测仪、射线监测仪、自然灾害预警监测仪器和系统;延伸发展仪器仪表制造业产业链上涉及的仪器仪表功能材料、电子元器件、专用设备、模具、芯片、系统集成服务产品等诸多环节的产品制造;发展光电直读光谱仪、红外拉曼光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质谱仪、色-质联用仪、核磁共振波谱仪、能谱仪、矢量网络分析仪、毫米波频谱分析仪、毫米波合成信号发生器、光纤熔接机、衍射仪、工业CT、大型动平衡试验机、大推力电动振动台、在线机械量自动检测系统、超高速离心机、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大型金相显微镜等精密仪器仪表设备制造。

(三)新能源和专用设备制造业

发展以薄膜太阳能光伏为主体的新能源设备制造。发展太阳能光伏设备、太阳能电池与组件、集成系统与设备、光伏应用,培育发展新型能源材料与先进储能技术关键设备、太阳能并网装置设备、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制造设备、太阳能发电设备、薄膜太阳能关键设备。在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环节,重点突破薄膜太阳能电池电极制备技术、薄膜蒸镀工艺及设备技术、薄膜太阳能电池激光刻蚀设备制造技术、薄膜太阳能电池封装、检测设备制造技术以及薄膜太阳能电池成套工艺、设备技术。在太阳能电池原料环节,重点突破透明导电玻璃制造技术、靶材制造技术。在光伏发电系统环节,重点突破低损耗逆变系统制造技术、大容量储电技术、光伏逆变器、控制器制造技术,特种气体及其他辅料。推进太阳能光伏生产线的本土产业化;发展核级直流电源、蓄电池、中低压开关、核级电缆、核电结构部件、中小铸锻件等核电设备;发展风电用齿轮箱、发电机、轴承、叶片、控制系统等风电关键零部件生产设备。

发展新材料设备制造。发展半导体照明(LED)产业关键装备制造,发展衬底材料设备制造,推动芯片、外延片制备关键设备制造,自动焊晶机、焊线机等自动封装关键设备制造,自动化综合测试设备制造等,发展中高端LED应用产品和LED产业配套及设备,扶持碳化硅(SiC)、氮化镓(GaN)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研制和LED产业链上关键装备的研发;发展多晶硅和单晶硅材料、平板显示材料、半导体激光材料、新型高端电池材料、轻质高强度金属材料生产设备;发展高性能膜、功能陶瓷、新型合金、工程塑料、新型金属、多层覆铜板、节能复合门窗、新型墙体、绝热隔音、建筑密封和涂料、LOW-E玻璃、SOLAR-E太阳能热反射环保夹层玻璃等新型功能材料、结构材料、节能环保材料生产设备。

发展重型化的新能源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发展数控成形机床、高速精密数控机床、四轴及以上联动数控机床、柔性加工生产线、大型压力机生产线、复合材料数控辅助铺放设备、柔性钣金成型设备制造;发展数控机床功能部件、刀具、磨具数控系统及交流伺服装置制造;发展硅压阻、硅电容、硅谐振压力/差压传感器、采用精密加工工艺的金属电容压力/差压传感器、具有无线通信功能并能够接入无线网络的传感器等新型传感器制造;发展通用和专用大功率变速箱轴承、汽车交流发电机轴承、大型薄板冷热连乳及涂镀层加工成套设备轴承等新型轴承及关键零部件制造;发展数控车床、数控折弯机、数控冲压设备、激光切割等数控设备;发展精密模具、镗铣机床和精密压力机、电子式低压电器安全生产新技术及设备制造、智能化计量及计量标准装置、精密在线测量仪器、数控注塑机、数控压铸机、工业用加工和检测设备、精密超精密及激光加工技术及设备、自动生产线和制造业信息化设备制造。

发展高端化的新能源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发展半导体专用设备、新型显示器件专用设备、电子整机装联设备、新型电子元器件设备、下一代互联网专用关键设备等专用电子设备;发展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用引线框架精密多工位级进冲模、集成电路精密封装模具、电子元器件和精密接插件用精密模具、超高速精密冲压模具等专用装备配套基础零部件;发展高分子复合材料成型设备、生物制药设备、医疗器械所需的精密、超精密模具;发展高档数控机床用大型精密轴承、高刚度大功率电主轴轴承,基础制造装备用大型铝镁合金压铸模具,重大装备用高速高精传动装置、高精密液压件密封件及系统,齿轮传动装置、高强度高韧性耐高温复合材料成型模具、液压控制系统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配套基础零部件制造。

发展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相关联的新能源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发展与我市优势支柱产业密切关联的五金、轻纺、食品加工设备制造。发展高档机织与针织服装、化学纤维和高仿真化纤面料、特种天然纤维、特种纺织品、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新型纤维、化纤和印染的清洁生产等新型高技术纺织机械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制造;发展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有色金属、轻工造纸等的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发展自动包装机械设备、制鞋专用设备、食品饮料生产加工关键技术研发及设备制造。

发展污水、垃圾、废气、噪声、粉尘处理等环保设备制造。发展高效洁净催化燃料和循环流化床锅炉等烟气脱硫专用设备、环保及安全生产控制及监测设备、在线污染物连续监测设备、清洁生产设备、蓄冷(热)技术设备、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和固体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设备、有害气体净化设备、煤炭清洁燃烧设备、工业废弃物和污泥无害化设备。

(四)汽车制造业

发展电动车和专用特种车整车制造。重点发展混合动力、纯电动乘用车和客车、微型电动车、特种电动车生产,大力引进国内或者国外电动汽车整车厂,获得生产资质、取得生产论证、建立整车生产能力,整合东莞现有基础,建设中巴和轻型车生产厂,支持电动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和项目获得国家核准和行业准入。支持建立产学研合作、粤港合作和国际合作并举的电动汽车创新开发体系,推进东莞电动汽车产业研发、生产、配套和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建设电动汽车产业基地。以专用特种汽车底盘和专用装置为突破口,推动发展运油车、消防车、冷藏车、工程车、混凝土搅拌车、医疗专用车、道路清障车等系列产品,以及适用于高等级公路运输的专用半挂车、城市环卫车、市政作业车、施工工程车、机场专用车等制造。做强、做大消防专用车系列,针对各类商业运输和特种行业要求,研究开发系列化、专业化的专用特种汽车产品。

发展汽车零配件制造。重点发展汽车发动机系统及零部件、汽车总成及零部件、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制造。结合我市现有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优势,重点发展车身/底盘电子装备、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发动机控制、电子控制传动系统、ABS制动控制系统、汽车安全电子设备、电气分配和电子导航系统、车载局域网络、车用数字化仪表、车载娱乐设备音响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汽车电子零配件产品制造。利用我市比较完善的机械五金模具和塑料加工配套体系,重点发展汽车发动机和关键零部件制造。发展汽车专用模具、车用夹具、车用检具、车用轴承、车用电机、五金塑料件制造,发展轿车用发动机配套件、驱动系统配套件、转向系统配套件、悬挂系统配套件、制动系统配套件。发展汽车重要部件的精密锻造、多工位压力成型及铸造等。结合周边城市电动汽车产业的需求,建设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重点发展电动汽车关键材料和零配件生产。着力突破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领域,发展大功率镍氢动力电池、锂离子动力电池、动力蓄电池系统、电机及驱动、智能充电设备、电极、复合膜和双级板等电池关键材料的研发和制造。

发展汽车物流配送和贸易维修服务。依托虎门港港口园区优势,设立汽车及零部件专业物流园区,建设大型汽车滚装专用码头泊位,完善汽车物流配套设施,将我市建设成珠三角乃至华南地区的汽车进出口物流配送中心。引进国外先进汽车销售模式,推进寮步汽车城销售基地的建设,提升汽车销售网络建设和售后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汽车维修和配套服务。

(五)船舶制造业

发展船舶制造。以发展10万吨以下船舶制造企业为主,重点发展大灵便船、灵便型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多用途船、特种船舶等船舶制造。培育发展游艇制造业。

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重点发展自升式钻井平台、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和生产平台、浮式生产储卸装置、海洋工程作业船及大型模块、综合性一体化组块、海上钻井船、海洋工程拖船等高技术海洋装备及特色海洋工程辅助装备制造。

发展船舶修理。重点推进修船技术研究和开发,提升大型船舶、特种船舶、海洋工程装备修理和改装的能力,提升现有修船企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平。

发展船舶配套设备制造。重点发展船用动力系统及关键零部件、船舶控制与自动化、船用通讯导航和仪器仪表等关键配套设备制造。引进和发展船用低速柴油机、船用中速柴油机、低速及中速柴油机曲轴等大功率柴油机及零部件制造。引进和发展船用起重机、锚绞机、舵机、舾装件、船用柴油机铸锻件、轴舵系、螺旋桨、大型船用铸锻件、重型机械液压设备、高精度加工设备、自动化辅助加工设备、电子设备、船用仪器仪表、船用导航通讯设备、船用电缆、船用涂料等船舶配套装备制造。引进和发展造船专用高精度铸件、锻件设备制造。

(六)石化产业

建设石化生产基地。重点规划建设立沙岛石化生产基地,引进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有利于产业配套对接的大型化工能源项目,引导现有化工企业进园生产,推动在建化工企业尽早投入生产,推动相关产业做大做强。推行环保绿色清洁生产,加快高附加值、低污染化工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

建设石化深加工产业集群。重点推进以新领域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和基础有机化学品为主体的石化深加工产业集群建设。发展电子化学品、食品添加剂、造纸化学品、高档涂料等石化下游产品的生产加工。抓好产业发展龙头项目的建设。以产业配套为导向,发展有机硅材料、塑料合金和碳四深加工等项目。依托热电、煤化一体项目,发展碳一化工及新能源等项目和产业。

建设石化物流基地。将虎门港建设成为石化产业物流水陆联运的重要基地。进一步开发可供码头发展的岸线,疏浚现有航道,根据航道的实际情况,兴建不同吨位的油气码头和泊位,加快完善石化物流基地建设。

五、产业布局

“十二五”期间,我市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布局包括总体产业布局和高端功能区、重点产业布局和产业集聚区两个方面。

根据我市“一中心、多支点”组团式的城市发展格局以及“一核(中心城区为核心)三带(松山湖—生态园、虎门—长安—厚街、常平—樟木头—塘厦三大产业带)五功能区(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临港产业和现代农业主体功能区)”的产业总体规划,科学规划先进制造业的总体产业布局。

我市先进制造业产业布局的总体思路是:以优化产业布局、突出区域产业特色为导向,立足基础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合理分工的发展要求,按照功能协调互动、产业相对集聚、生态环境和谐的布局原则,依托产业功能区和各镇街现有的产业基础、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推进先进制造业产业集聚化发展和一体化发展,促进我市产业资源的市场化、高效化利用。根据这一总体思路,重点建设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虎门港、生态产业园区三大先进制造业高端功能区,带动周边镇街的发展。

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将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打造成为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引领者和动力提供者。按照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的发展,吸引“高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高税收贡献、自有品牌、自有知识产权”、发展潜力巨大的大型先进制造业企业进驻,成为先进制造业规模优势明显、产业特色突出、产业创新活跃、科技人才和信息高度聚集的综合性、生态型先进制造业新城,成为国内外先进制造业企业的集聚中心、研发创新服务中心,带动周边镇街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虎门港。将虎门港打造成为我市先进制造业的物流服务基地和临港产业基地。以虎门港为依托,打造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和资源节约型工业港口,综合型临港产业带和物流总部基地。发挥港口优势,实施港城互动、产业带动,优先发展集装箱物流产业,重点发展石化和煤炭加工、汽车物流等产业,延伸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着力建设集装箱、石化和散杂货运输三大基地,完善港口配套功能,提升港口服务辐射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生态产业园区。以第三代产业园区的标准和模式建设生态产业园区,实现产业与生态的融合。将生态产业园区建设成为以城市湿地为特色,发展现代高端产业及配套服务业的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示范区,产业升级、结构优化、资源统筹的示范区,产业转型与升级的重要承接载体和发展平台,打造成为我市新的、重要的增长极。重点引进新型高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兴高新技术产业的高端、龙头项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产业发展方向。发展基础装备类产业,弥补产业短板。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升级提供支援。

通信设备制造业布局和产业集聚区。重点规划我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生态产业园、石龙、石碣、寮步、清溪、虎门、长安、黄江、塘厦等被列入“珠三角地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园区和镇街建设,推动我市IT产品年产值较高的莞城、东城、南城、万江、厚街、凤岗、常平等镇街的发展。推动存量调整,优化增量结构,形成各具特色、具有产业链配套优势的通信设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电气机械制造业布局和产业集聚区。推进电气机械和仪器仪表产业分布密度最高的长安、虎门和厚街,以及分布密度次高的塘厦、石龙、凤岗、常平、樟木头、石碣和主城区的发展。提升发展虎门信息传输电子线缆制造基地,塘厦电气机械和电源电池制造基地的建设。打造和提升国家火炬计划东莞石龙数码办公设备特色产业基地。以国家火炬计划东莞长安模具产业基地为主体,规划建设集生产加工、展示销售等功能为一体的五金模具产业园,完善以汽车零配件模具、家电塑料模具、精密冲压模具制造的五金模具产业,提升发展石龙—石碣、中堂—望牛墩为主体的西北集群和以常平—横沥—黄江为主体的中部集群的发展。

新能源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布局和产业集聚区。重点规划东城、南城、万江、虎门、长安、厚街、塘厦、清溪、凤岗、常平、石碣、樟木头、寮步、大朗等镇街,发展新能源和专用设备制造业。提升发展大朗机床、车床、冲床等机械设备制造基地,以常平、南城、企石为基地,打造我市光电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半导体发光器件、激光设备、平板显示器、光电产业专用设备制造。其他镇街根据自身条件和产业资源,发展特色产品和零配件生产。推动新能源和专用设备制造企业进行跨行业、跨镇区、跨所有制的兼并与联合,形成特色明显、区域带动和辐射能力较强的产业集聚带。

薄膜太阳能光伏制造业布局和产业集聚区。着力打造四大太阳能光伏产业园区。其中,企石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园以宏威数码机械有限公司等公司为依托,以薄膜太阳能电池片研发、生产为核心,以电池片制造专用设备、光伏发电系统为辅助,重点打造完整的光伏发电产业链;虎门临港工业区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园以虎门港临港工业区作为发展载体,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污染少的大型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项目,打造太阳能电池研发、生产基地,同时利用园区丰富的土地资源、发达的交通网络及保税功能,打造现代物流体系,扩大太阳能电池出口规模;南城薄膜太阳能装备工业园以东莞宏威数码机械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重点引进光伏产业链中装备、模组、原材料、配套元器件等企业,打造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成套装备的研发、制造基地;麻涌南玻太阳能光伏产业园以东莞南玻太阳能玻璃有限公司、东莞南玻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通过建设东莞南玻光伏科技的275兆瓦单晶硅、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产品项目,打造太阳能玻璃、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产品的研发、制造基地。

汽车制造业布局和产业集聚区。以松山湖科技产业园、虎门港、生态产业园为主要载体,重点发展汽车项目,打造成为我市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和物流中心。在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建设我市汽车工业的整车生产及研发、检测服务中心,重点建设大型汽车工业项目,吸引国际大的汽车企业或集团及其研发机构、汽车产业服务平台等项目落户。在生态产业园建设我市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规划建设汽配工业园,重点发展混合动力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引进国内外著名汽车的零部件生产企业,整合周边镇街的零部件企业。在虎门港建设我市汽车整车和汽配产业物流基地,发挥港口运输优势条件,重点发展以信息化为中心的现代物流,着力引进各类整车和汽配的物流及配套服务企业。

加快寮步汽车产业集群建设,开发和引进专用特种汽车新品种,进一步做大做强寮步专用特种车制造。以莞城、长安、虎门、清溪、常平、塘厦、石碣、大朗等电子信息重点镇街为依托,形成具有整体行业优势的汽车零配件尤其是汽车电子产业带。以长安、厚街、凤岗等机械模具制造业集聚的镇街为依托,推动我市汽车专用模具产业带的发展。其他镇街根据自身的产业资源和条件,发展特色汽车零部件产品。

船舶制造业布局和产业集聚区。以虎门港和沿海片、水乡片镇街作为我市船舶工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利用船舶制造业已经在中堂、沙田、麻涌、虎门、厚街、道滘、茶山等7个沿海片、水乡片镇街聚集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引进重点船舶修造、配套及相关物流配套项目,整合产业资源,加快形成我市船舶产业集群。重点建设麻涌造船基地。相关产业园区和其他片区相关镇街结合各自产业基础和发展特点,发展与船舶制造业相配套的电子、机械等产品制造,完善研发、检测、信息等功能,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和服务能力,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石化产业布局和产业集聚区。重点建立立沙岛石化集聚区,重点引进大型石化企业,形成以进口原料、大宗化工品和高端精细化工项目为主的石化产品生产加工和储运中心。重点建设谢岗石化集聚区,充分发展利用惠州石化原料进行深加工项目,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精细石化产业集聚区。同时推进化学原料和化工制品制造业相对集中的万江、厚街、虎门、长安等镇街石化产业的发展。

 六、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市先进制造业的主要任务包括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创新能力、打造产业集群、完善技术标准、强化招商选资、推动区域合作等六个方面。

推进产业结构转变。推进先进制造业产业结构从加工制造环节为主的“纺锤型”向加工制造与研发服务环节协调发展的“哑铃型”转变。完善产业链条和配套服务,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装备配套零部件生产的中小企业,建立和完善大中小型企业之间在装备整机与零部件、核心产品与配套产品等专业化分工和产业化协作,完善配套和分工协作的产业链。

推进产业均衡发展。在继续发展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和仪器仪表、新能源和专用设备等优势先进制造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汽车、船舶制造业和石化产业,使我市先进制造业产业结构更加均衡,并适度重型化。

完善专用车、乘用车、汽车零配件及汽车贸易和物流配送的汽车产业链。做大、做强专用车整车制造产业,完善和优化专用车产品结构。引进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推进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升级发展,重点支持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汽车电子、专用模具、五金塑料件等配套产品加快发展。加强与周边汽车电子发展较好的城市进行产业合作,加快引进国内汽车整车生产的一二三级配套供应企业,发展多种形态的汽车产业中介服务机构,鼓励与汽车密切相关的汽车维修服务、汽配物流、汽车金融服务等产业的发展。

支持大中型船舶制造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项目的建设,完善产业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带动船舶工业加快发展。推动大企业大项目建设,重点引进国内外大型船舶企业集团重点项目,能够带动产业技术升级的配套项目,加快国内外大型优质船舶配套项目的引进。支持中小造船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将其纳入骨干企业专业化协作体系,鼓励和支持中小船舶企业通过联合、兼并和重组等方式整合优势资源,重点培育一批船舶配套零部件生产的企业,加快培育和延伸船舶产业链条。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服务于先进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产品交易、技术创新、质量标准、检验检测、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平台建设。

(二)提高创新能力

推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实施“科技东莞”工程,集中优势资源和技术力量,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业化为导向、产业公共技术开发平台为支撑、政产学研各方参与共建的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和发展行业性研发中心、工业设计中心、信息中心、技术推广中心、检测中心和服务中心。强化科技产业园区“科技中心”的功能,打造集研究开发、技术支持、技术推广、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中心。

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完善配套政策,优化使用办法,用好产业专项资金。发挥专项资金的杠杆拉动作用,加大对重大技术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重大成套装备、核心技术自主化和系统集成能力等方面实现突破,逐步实现本地化、市场化。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促进先进制造业技术成果转化。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对引进的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通过消化吸收形成自主创新能力。

打造技术创新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吸引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重点大学在东莞设立公共研发和检测服务平台,支持重点实验室、公共研发检测平台和企业研发中心的建设与运营。继续支持国家模具重点实验室东莞实验中心、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松山湖光电子应用研发中心、广东有机发光显示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吸引更多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重点大学在我市设立公共研发和服务平台。

深化区域技术创新合作。与珠三角其他城市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和共建创新平台,共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与支撑体系,提升区域基础研发、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鼓励外资企业在我市设立研发机构,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抗风险能力和本土化水平。推进莞台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继续推进莞港创新产业基地建设。

(三)打造产业集群

优化产业集群布局。整合先进制造业现有资源,落实产业规划,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先进制造业集约化程度,大力推进相同、相近或相关产业高度聚集、产业链上下游环节高度配套、产业关系密切、产业分工协同、产业生态多样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根据产业集群的标准和要求,强化和提升松山湖科技产业园、虎门港和生态产业园在产业集群中的功能,使之成为我市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发展的引领和动力。强化镇街各级各类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引导先进制造业向各级各类产业园区集聚。加强规划引导,逐步将小型、分散、特色不突出的镇街产业园区升级为大型、集中、特色突出的产业园区,成为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

提升产业集群水平。以提升发展产业集群为目标,重点为产业集群提供信息化支持。通过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加快企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步伐,鼓励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节能技术、产品、设备等研发,推广精益生产、清洁生产模式,逐步实现产品设计的数字化、生产的智能化、系统的集成化、管理的信息化和经营的网络化。以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和完善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支撑体系,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断丰富和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集群的交通、能源等配套保障设施,降低生产要素的流通成本,实现水、电、气的资源的集中统一供给,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提升产业集群的水平。

(四)完善技术标准

加强技术标准战略研究。加强国内外先进技术标准的研究分析和推广应用,建立健全专利技术和技术标准的相互促进转化机制,建立健全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和技术标准支撑服务体系。

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对先进制造业产业技术标准化工作的指导,完善现有的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建立新的产业技术标准体系,推动企业由单纯被动执行标准向主动创新标准转变,推动技术标准示范专业镇街的建设。

加强技术标准平台建设。完善技术标准信息资源库和技术标准服务网络的建设,解决企业在获取国际、国内相关技术标准、技术法规信息相对滞后的问题,为企业提供技术标准方面的开放性、公益性信息服务。加快技术标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技术标准人才培训、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培养熟悉国际标准规则、业务强、外语好的复合型标准化人才,形成一支与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相适应的标准化专业人才队伍。

(五)强化招商选资

提高招商选资水平。以园区为依托,重点引进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上关键的和缺失的项目和环节。制定先进制造业引进技术规划目录,有针对性地筛选一批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和发展前景良好的项目,列为“十二五”期间重点招商对象。依托重点园区、企业和项目,采取合资合作、联合设计开发、消化吸收等形式,搭建先进制造业同行的内外资企业合作交流的平台,支持和引导我市先进制造业民营企业开展外引内联,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加大引进大型先进制造业企业和重大项目的力度。

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强化项目招商、专业招商、委托招商,以及“以商引商”和原有企业增资扩产等招商引资方式,以完善和延伸制造业产业链条、扩大引资领域为主要方向,重点引进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先进制造业,以及已经进入内地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国外先进制造业。注重对国内大企业、大集团的资金和项目引进。

(六)深化区域合作

推进莞深惠率先实现产业一体化。强化莞深惠三市在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和土地总体规划及有关重大专项规划上的衔接,重点推进莞深惠在发展规划、交通能源、产业发展、环境治理、科技创新等领域的紧密合作。协同发展先进制造业,整合三市资源,特别是加快发展新型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共同打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同时,协同发展新能源汽车、精细石化等新兴产业。推动三地产业有序转移,做好对深圳转移产业的承接吸收,抓好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推进区内产业布局一体化。

推进珠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加强与珠三角各市的对接,对重大交通路网、电力设施、油气管道等进行统一进行规划。加强政府对产业转移的统筹力度,积极稳妥地引导耗能高、用工多、层次低的企业或生产环节往我市参与共建省内产业转移园定点转移,建设先进制造业的后方配套基地。深化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合作,瞄准周边地区陆续上马的大型项目,特别是电子信息、汽车、造船等产业领域项目,加快与中心城市的产业配套和合作,引进和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协作项目,参与区域内重大产业合作项目,加强区域间的产业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

推进莞港澳台产业合作。以莞港澳台产业合作为重点,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率先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推进莞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加快推进莞港生产力促进基地建设,完善与在莞港澳台资企业的联系沟通机制,完善支持本地区企业“走出去”的总体协调机制。承接台湾新一轮产业转移,在先进制造业产业方面加强对接合作,协助台资银行东莞代表处升格为分行,在贷款、担保、上市等方面,继续为台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十二五”期间,我市先进制造业的保障措施包括组织机构、政策支持、管理服务、资金要素、人力资源、产业空间、基础设施等七个方面。

(一)组织机构保障

建立先进制造业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加强工作领导,组建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作相关领导组织,统筹协调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加强对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指导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加强产业发展研究,定期分析和协调解决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于重点发展和重点培育的先进制造业,成立分行业的工作领导小组,保证具体产业的健康发展。

加强先进制造业行业协会建设。加强对先进制造业相关行业协会的业务指导,进一步整合协会资源,推动相关行业协会做强做大,同时,促进其他先进制造业行业协会的建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在推进行业自律、维护行业权益、加强行业合作和行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功能作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健全先进制造业发展研究咨询体系。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担任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决策咨询顾问,针对先进制造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咨询研讨会,为决策提供支持。支持成立各种形式的研究机构,加强对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

(二)政策支持保障

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从税收、资金、人才、自主创新、行政服务等多个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形成全面系统的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对符合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方向的高端产业,制订专门的产业扶持政策。通过政策杠杆,引导高消耗、低效益、低附加值的企业或生产环节转型提升和有序转移,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加强对骨干企业的政策扶持。支持我市大型先进制造业企业进一步增资扩产和投资新项目,着力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强的民营先进制造业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支持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在技改、信贷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编制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标准认定和评估骨干企业,建立骨干企业信息库,进行重点跟踪扶持,为其提供直通车服务,在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适度倾斜。鼓励骨干企业以我市为总部基地向外扩张,“走出去”拓展新的空间。

强化政府行政服务。进一步明确、分解和规范政府的行政职能,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公开办事程序,减少审批环节,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结合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加快物流、人才、信息、资金等管理制度的改革,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强化行业准入管理。完善产业准入制度,对先进制造业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在投资立项、环境评价、土地供应、信贷融资、节能评估、电力供给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核和把关。对准入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地监督和定期检查,引导现有企业规范发展。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发展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服务业,建设专利技术交易中心,引导专利技术交易。鼓励企业引进和购买先进技术,推动拥有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产业化,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知识产权服务水平。

强化信息沟通和服务。搭建政府和企业之间联系、交流、沟通的平台,加强对重点企业生产规模、企业管理、技术水平、市场营销、企业发展方向等基本情况的跟踪、统计和了解,及时掌握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动态,对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协助企业予以解决。加强产业政策信息的宣传,及时向企业提供政策信息服务。

建立和完善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各类产业扶持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有序进入先进制造业,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以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产业投资机制。推进产业与金融、资本市场融合发展。发展信用担保、创业风险投资、小额贷款等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快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推动先进制造业企业上市融资,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的融资渠道。

强化对重大项目的支持。加强项目的规划、开发和储备,建设一批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性的重大项目。加大对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的资金支持,重点支持关系产业全局的重大项目的建设。加强投资引导,建立健全公共投资调控和监管体系,推进政府投资的科学化、法制化、透明化和民主化。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扶持先进制造业发展。

强化对重点行业的支持。强化对重点发展和重点培育的先进制造业相关产业的资金支持。利用政府各项财政资金和产业基金存放在商业银行的优势,鼓励商业银行扩大对重点行业企业或项目的贷款力度。从政府专项资金中划拨部分资金,联合金融机构,建立金融中介杠杆放贷机制和担保机制。实施以创业风险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和担保基金为主体的基金引导计划,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