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府办〔2012〕146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
《东莞市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办理。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2年10月11日
当前,国家和地区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水平的竞争,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竞争。高技术产业的发达程度,是决定一国或地区相对于他国或地区能否享有生产技术上的比较优势以及能否取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力量。当今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特别是美国、日本、欧盟等,都把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化纳入本国21世纪发展战略核心,已形成了一个以开发高技术为方向,争夺国际市场为目标,进而达到巩固经济技术大国优势的发展局面。与此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高技术竞争中,既面临挑战,又恰逢奋起直追的机会,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也成为部分发展中国家谋求经济增长的战略方针。诸种形势表明,加速推动高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已在全球大规模展开。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提出要形成基于产业链的专业化分工和产业化协作体系,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并提出要强化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产业的优势互补与合理布局,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深莞惠一体化进程正在有序推进。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经济对于资源的需求也愈加强烈。但是从长远考虑,有限资源推动的经济发展是难以为继的。为解决经济持续发展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需要依靠高技术和先进产业来克服资源环境的约束,提高资本的技术有机构成,提高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受金融危机和要素成本上升的影响,我市的整体经济增长放缓,工业更是出现负增长态势,2009年GDP增长仅为5.3%,工业总产值比上一年减少3.3%。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2010年有效遏制了经济下滑势头,全年GDP达到4246.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12.86亿元,增长19.0%,经济开始稳步回升。但回升的基础仍然不稳固,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较为复杂。“十二五”期间是我市实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以科技为支撑,用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引领下一轮经济增长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是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行动计划,是贯彻落实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具体部署,是推动东莞高技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是实现我市经济转型的有效举措。我市制造业的发展体现了典型的“东莞模式”,即外科手术式植入、外资主导和外向型的“三外模式”,企业主要从事附加值有限的生产环节,产业利润主要由外资企业获得,地方获取税收和租金,因此外资对本地经济的贡献远远不如本地企业。此外,由于制造业发展与外部市场联系过于紧密,对外依存度高,受国际环境波动的影响较大,稳定性较差。随着我市资源与环境瓶颈日益凸显,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产业的发展要求。“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减少对外部经济的依赖程度,提高产业附加值,提升整体经济的抗跌能力,唯一的举措就是从生产制造优势转变为技术创新优势,高技术产业在推动经济转型过程中应当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是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研发的资金密集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产品的主要特征。一直以来,高新技术企业始终占领着产业链的高端环节,技术竞争力已成为企业竞争力中最关键的部分,尤其是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技术竞争力是企业的命脉,关系到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其产品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是增强企业整体实力的必然选择,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趋势,是提升产业价值链的有效途径。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效益,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加大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的力度,通过不断自主创新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本规划以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以及部门规章、发展规划作为基本编制依据,具体如下:
《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广东省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纲要》(粤府〔2008〕72号)
《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意见》粤发〔2009〕13号
《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2010-2015年)》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
《东莞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2008—2017年)》(东府〔2009〕5号)
《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东府办〔2009〕5号)
《关于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促进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升级发展的实施意见》(东府办〔2009〕55号)
《东莞市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实施办法》(东府办〔2010〕7号)
《东莞市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
《东莞市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东经信〔2010〕324号)
《东莞市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建设发展规划》
《东莞市LED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一五”期间,我市大力引进与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大对科技型企业扶持力度,鼓励传统产业的高技术改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已经成为应对金融危机、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力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环境不断完善,为“十二五”期间全市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高新技术产业地位不断巩固。近年来,我市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和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指标均比“十一五”初出现大幅增长。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1266.72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450.91亿元,年均增长14.11%,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353.7亿元,比2005年增长122%。
2010年我市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336家,占到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含深圳市)数量的8.34%,较2009年增长了一个百分点。整体来看,高技术产业在工业经济中占有了相当的份额,2010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6.3%,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0.7%,产业地位显著。
2.产业园区和集聚区建设加快。一般来说,由于存在不确定性以及研发与生产的日益分离,高新技术企业比传统企业更倾向于产业聚集。“十一五”期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数量和规模都有极大的提升。松山湖2010年成功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目前已入驻330家创新型科技企业和50多家研发机构。东莞生态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并开始对外公开招商,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园在莞落户。此外,企石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园、南城薄膜太阳能装备工业园、长安新区也正在积极筹备。
产业集聚趋势进一步显现。以常平镇和石龙镇为例,目前,常平镇拥有光电及配套企业500多家,规模以上光电及相关企业100家,规模以上光电企业工业总产值137亿元,占全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光电产业从业人员12万余人,约占全镇工业产业就业人数的四成。光电产业已经成为常平的第一支柱产业,并规划建设光电产业园、创意产业园区,预计全镇光电产业产值平均增长率在10%左右,2015年达到300亿元。规划建设中的数码办公设备特色产业基地(东莞)落户石龙镇,石龙信息产业园、数码工业城、红海新区产业园作为基地发展园区。目前石龙已聚集数码办公设备及配套企业270多家,产值占到该镇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
3.科技创新的成效进一步显现。科技资源进一步向东莞聚拢,科研基础不断壮大。全球性金融危机给高端科技资源重组带来了机遇,吸引高端科技人才和高端科技项目向东莞转移,随着东莞高技术产业在地域上的聚集,带来了科技资源在东莞的聚集。截止2010年底,我市获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实验室10家、省重点实验室5家、市重点实验室23家。拥有国家级工程研究开发中心1家,省级工程研究开发中心40家,市级工程研究开发中心84家;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7个,省部级产学研示范基地28个,产学研项目合作已立项111个。
以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为载体,已建成或正在建设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东莞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数理工程研究院、中瑞精密制造科技中心、清洁生产科技中心、莞港生产力促进基地等10家公共创新平台,石龙镇生产力促进中心、虎门镇服装产业促进中心、虎门镇服装技术创新中心、广东省质量监督毛织品检验站(大朗镇)、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模具技术重点实验室东莞实验中心(长安镇)等行业技术创新平台34家。“十一五”期间,全市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共承担省级以上科技项目846项,获国家、省市科技(专利)奖励共621项,比“十五”期间增加321项。
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均有大幅上升。我市专利申请量从2005年的6694件增长到2010年的21654件,年均增长26.5%;专利授权量从2005年的3114上升到2010年的20397件,年均增长45.6%,其中2010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442件,是2005年的18倍。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专利申请总量的比例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占专利授权量的比例都一直处于稳步上升态势(见图2-1)。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2010年我市的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均居全省第二位。
图2-1 东莞市“十一五”期间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情况
我市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除奠定了上述基础外,还具有如下优势:
1.创新环境明显优化。“十一五” 期间,在加快对科技创新载体建设的同时,我市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以科技创新来提升经济质量。“科技东莞”工程实施以来,每年投入10亿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十二五”期间,“科技东莞”工程专项资金将增加至每年20亿元。2010年全市技改投资198亿元、投入总经费48.8亿元,分别是2005年末的5倍和4.8倍。
在科技环境的营造上,我市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东莞正式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全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单位和广东省首批科技金融试点市,并颁布实施《东莞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10-2015),成立了东莞市技术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国家专利技术(东莞)展示交易中心、东莞市知识产权促进中心、东莞市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和东莞市知识产权维权服务中心。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市先后颁布实施了《关于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制定出台了《东莞市创新财政科技投入管理机制实施办法》等30多项配套实施办法和操作规程,初步形成相对完善的推动自主创新“1+N”政策体系。
2.社会环境更加和谐。生活质量是高技术人才最关注的因素之一。高技术人才对生活质量的重视成为高新技术企业选址的关键。高新技术人才所需要的居住配套、社会治安、教育、公共服务等是其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
我市大力打造生态绿城、文化新城。经过多年的努力,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中国制造业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广东省教育强市等荣誉称号。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市面貌大大改观。2010年信息化综合指数为74.6%;围绕建设宜居生态城市,截止2010年底,我市森林覆盖率为36.7%,全省第一,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75平方米;公共图书馆505个,博物馆30个,文化广场511个;年末拥有星级酒店97家,其中五星级酒店22家,四星级酒店25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年末全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含乡村道路)4750.99公里,公路密度192.74公里/百平方公里;社会治安进一步改善,全年刑事案件 破案宗数增长29.9%;东莞的社会发展更加和谐,其正朝着高质量的宜居城市迈进,对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力也在逐步升温。
3.区位交通优势显著。我市位于珠江口东岸,珠江三角洲电子电器产业集聚区内,在香港—深圳—东莞—广州发展轴上,区位优势显著。
我市地处广州、深圳、香港三大城市构成的都市带中间,交通基础设施较完善,各种运输方式齐全。路网发达,公路密度居国内前列,东莞市有广深高速公路、莞深高速公路、龙大高速公路及广园快速路,虎门大桥连接对岸的广州番禺,107国道纵贯东莞全市,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为骨架,县乡公路为支脉,四通八达、覆盖全市、沟通周边的网络系统。
港口建设进一步加快,虎门港建设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大型化、深水化泊位投产,2010年完成港口吞吐量2137万吨,全年税收超过1.2亿元。轨道交通的建设方面,东莞现有京九、广深两条铁路,总里程79公里,设有13个客货运输站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正式启动,在建和拟建项目有穗莞深城际、佛莞深城际、中莞城际、莞惠城际、广深港客运专线以及麻涌至黄江(R1线)、石龙至长安(R2线)、长安至谢岗(R3线)、黄江至清溪(R4线)四条城市轨道;珠三角城际轨道与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将有效支持城市空间发展策略和城市发展目标实现。航空运输方面,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在东莞建立了8家异地候机楼,分布于万江、虎门、大朗、客运东站、石龙等几个交通节点位置。
1.外向型经济的转型压力加大,民营经济尚显薄弱。2010年我市外贸依存度达到189.25%,仅次于珠海和深圳。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占到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近七成,二者工业增加值占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6%(见图2-2)。由于外资企业的流动性较强,根植性差,外资企业所占的比重过大,给本地经济带来的不稳定性因素增加,抵抗外界风险的能力也会降低。
图2-2 2010年东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所有制构成情况
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双重影响,2007年以后我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下滑幅度巨大(见图2-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外贸出口的比重在2010年以前也一直处于连续下降状态,2010年虽有所恢复,但仍低于2005年水平。
图2-3东莞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情况
在外企撤资、出口下滑等不利因素出现的同时,东莞的民营经济整体实力还很弱,2010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完成总产值1195.19亿元,占到工业总产值的13.66%;2010年规模以上私营企业利税总额为50.77亿元,占到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的10.8%。民营经济总体规模在全省的排名第四,落后于广州、佛山和深圳,其增速全省排名靠后,民营经济在东莞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尚需大幅提升。
2.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科技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先进的技术来自于大量的研发投入,美国的通用公司每年的研发支出占其销售额的6%,惠普电子公司则达到9%左右,而日本的日立公司、富士通公司、日立电器公司等都超过了10%。并且从行业来看,美国航空飞行器制造业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高达27%,电子行业为7.8%,精密机械为7.0%,大量的投入带来了高额的回报。而东莞本地企业的研发投入相差甚远。2010年东莞市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为1.15%,而广东省的这一比重已经达到1.76%;2010年R&D经费内部支出49.51亿元,同年深圳市R&D经费投入333.83亿元,占本地生产总值的3.5%,广州市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2%。企业R&D投入不足,使得企业缺少开发核心技术的资本,从而制约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影响了经济运行质量。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以不断创新为生命线的,创新是高技术产业的源泉。企业要想获得持续高速发展,保持良好的竞争优势并占据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我市目前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方面还是空白,科技创新的水平仍然偏低,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各种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和行业创新平台的功能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产学研合作的成效不太明显,企业与科研机构几乎无交叉,承接国家级重大项目的科技项目和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能力仍然偏低,获得省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数量较少。2010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1134个,其中东莞有108个,占比9.5%,落后于广州、佛山、深圳和中山。这108项高新技术产品中,只涉及到63家企业,说明我市的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能力没有完全发挥出来,高新技术和高新产品只在少数企业集聚,科技研发的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扩散。
3.高技术产业化步伐缓慢,科技服务业支撑能力弱。高新技术产业化即是高新技术通过研究、开发、应用、扩散不断形成产业的过程。产业化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高新技术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最终载体和具体体现。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2010年我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在广东省占比为8.3%,远远低于深圳市33.7%的比例(见图2-4)。我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9.95%下降到2010年的7.85%;与此同时,我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还不能满足科技经济发展需要,特别是科技转化服务、科技资源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科技研发检测服务等仍比较欠缺,进一步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图2-4 2010年广东省各主要城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比情况
4.环境与资源瓶颈加剧,高端和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回顾我市三十年发展历程,经济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突出表现为电力缺口增大,水资源紧缺,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大。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挤占了过多的公共空间,环境污染压力越来越大,公共服务和配套建设速度落后于人口的膨胀速度,由此引发社会治安和社会矛盾问题。
区域竞争加剧,导致高端人才短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使得各地政府无不重视,纷纷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但由于创新资源的有限性,这也引起了各地对优质企业和高端人才的争夺。
国际国内人才争夺的加剧,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结构性人才短缺压力。从国内看,各大城市间的人才争夺不断呈战略性升级态势,东莞以往吸引人才的特有优势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东莞的城市人才竞争力,特别是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渐趋弱化,给东莞人才增长带来了巨大压力和危机。2010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中指出,在全国50个城市人才竞争力排名中,东莞居第29位,处于中等偏后水平。在人力资源质量方面,东莞的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排名倒数第二。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市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占比为7.1%,相对于广州19.23%和深圳17.18%,这一比例明显偏低。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双转型战略的实施,传统产业向高技术和新兴产业转型,人才需求结构发生了极大变化。传统产业人才需求趋于饱和,而急需人才全国范围内紧缺,引进难度加大,矛盾明显加剧。关键性人才由局部紧缺演变为全国性紧缺。我市现有的人才储量与其未来发展战略需求极不协调。从我市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来看,高层次专业人才、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开发与培育显得愈加紧迫。
1.政策规划相继出台,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政策环境更加明朗。继先后出台多项高技术产业扶持和优惠政策之后,随着珠三角规划纲要的批复,珠三角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为贯彻落实纲要精神,《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意见》(粤发〔2009〕13号)提出要积极推动东莞等条件成熟的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大力发展通信设备、精密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软件及集成电路、资源与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引进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到高新区投资创业,注重培育发展内生高新技术企业,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向高端环节发展。
我市在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方面,已先后出台《东莞市信息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东莞市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建设发展规划》、《东莞市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东莞市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行动计划》、《东莞市太阳能光伏产业政策及基地建设规划工作手册》等。
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先后颁布出台了《科技东莞工程第一批配套实施办法的操作规程》(修订版)、《东莞市高新技术项目管理办法》、《东莞市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实施办法》、《东莞市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平台资助操作规程》(修订版)、《东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关于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东莞市创新财政科技投入管理机制实施办法》、《东莞市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办法》、《东莞市促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施办法》等11个配套实施内容,涉及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建设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平台、培育发展自主创新型企业、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促进专利工作和加强科普工作等创新链条的各个方面,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转型的政策体系正在形成,全市科技的创新和发展的政策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2.三个基地建设获批,高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得到有力支撑。2008年我市被授“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牌匾并在松山湖挂牌,东莞因此成为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国家将对东莞信息产业领域产业化项目、创新能力项目及相关政策方面给予倾斜。如:国家信息业产业化项目类项目将优先考虑落户;在资金上,也将给予国家信息产业产业化项目总投资10%的资金支持。
根据《东莞市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东莞未来将以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外围设备制造、电子器件制造、电子元件制造、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信息化及相关制造、信息服务及软件业等为重点发展领域,以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为核心区,以市区、石龙、塘厦、长安和东部工业园为中心的5个组团区域为扩展区,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联合打造多家信息产业高技术基地。
2010年8月,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公布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名单,东莞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和东莞物联网产业基地名列其中。根据《东莞市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建设发展规划》,以现有薄膜太阳能企业为基础,整体打造广东(东莞)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重点建设企石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园、虎门港临港工业区太阳能电池加工出口工业园、南城区薄膜太阳能装备工业园等三个太阳能光伏产业园区。根据《东莞市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行动计划》,以松山湖为载体,通过虎门港RFID信息港、常平物流园等建设,促进东莞智慧物流发展;以广东物联网产业孵化基地、港口局域物联网建设示范、基于物联网应用的RFID射频产品开发与产业化等重大项目拉动东莞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3.深莞惠一体化加快,区域间协作与资源共享局面逐步实现。为深入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优化珠江口东岸地区功能布局”的要求和广东省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指导意见》,深圳、东莞、惠州三市于2009年先后三次召开三市党政主要领导联席会议,签订《贯彻落实推进珠江口东岸地区紧密合作框架协议》、《深圳、东莞、惠州规划一体化合作协议》等一系列合作框架协议。根据三次联席会议的精神,深莞惠三市将从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区域创新、市场体系、产业结构、社会管理、环境保护、资源保障、城市文化等十个方面进行对接,率先在珠三角地区实现经济一体化。深莞惠一体化第三次联席会议正式就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一体化达成共识并签署协议,按照协议,三市将制定和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规划,充分利用整体条件,优化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提高深莞惠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
2011年4月26日,深莞惠第五次联席会议移师东莞举行,会议通过了《深莞惠关于产业发展合作协议》,进一步明确了三地产业相互渗透的合作目标。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圳市、东莞市、惠州市《三市党政主要领导联席会议办公室协作机制(试行)》以及《三市近期共同推进的重点工作事项》,并签署了《深莞惠边界地区坪新清片区规划开发的合作框架协议》、《深莞惠关于产业发展合作的协议》、《深莞惠信息化合作框架协议》、《深莞惠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一体化补充协议三》以及《深圳市惠州市加强深惠合作的备忘录》等5项合作协议。深莞惠之间,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更要看到一体化所带来的资源优化与共赢。
4.传统产业技术升级,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在高技术成果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很多传统产业对高新技术产生内在的需要,进而将高新技术引入到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以及服务管理等各个环节,利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可以实现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的嫁接和融合,使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在加快实现高技术产业化的同时,也提升了传统产业的竞争力,有利于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同时,也可以实现传统产业在高起点上的发展,形成赶超效应。
通过对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间的关联效应分析发现,在高技术产业的各部门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与传统产业的关联性最强,电子通信产业对传统产业有着较大的关联带动作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分别达到1.29和1.37,其影响力综合感应度均在社会平均水平之上。因此,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已具有主导产业的性质,可以称之为主导性高技术产业,也是东莞八大支柱产业之一,其产业的发展将有效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突破性带动经济持续增长。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东莞传统产业的产业规模、市场容量使其仍然保持一定的市场影响力。传统产业技术含量越高,其产品的附加值也就越高,对高技术产业的依存度和关联度也越大。利用高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可以加快高技术的产业化,也可以为高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中央“五个更加注重”和广东省“三促进一保持”为发展要求,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动力,以建设“科技东莞”为指针,围绕“自主创新、高端发展、重点突破、资源节约”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学研合作为支撑,以民营科技企业为重点培育对象,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为核心任务,走“高端、高产、高效、高辐射”的产业发展道路,深入实施“科技东莞”工程,推动产业聚集化、集约化、品牌化和可持续发展。
自主创新,高端发展。坚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双推进,积极利用国内外资源,把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放在首位,加强优势领域的原始创新,新兴领域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高技术领域高端环节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有品牌,提升对产业高端领域的控制权和话语权,推动产业向高端发展。
优化环境,支撑发展。改善创新环境,营造创新创业文化,建立适应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环境,为高技术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完善的综合环境,努力构建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环境,辅以政府的政策支持、宏观导向和资金引导,形成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整体合力,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全面支撑。
科学定位,差异发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强化产业发展的市场导向,跟踪和瞄准国内外高技术产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结合东莞市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特征,找准高技术产业的市场定位,科学定位各镇街高技术产业发展方向,扬长避短,同中求异,实现差异化和错位发展。
集中资源,重点突破。充分利用、挖掘、集成东莞优势资源,集中东莞的科技、人才、市场、信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立足资源的高效配置,优化产业布局,把产业集聚作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加快培育和形成高技术产业群体优势,实现高技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重点发展产业联动性强、资源利用效率高、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区域优势特色的高技术产业。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充分考虑全市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高技术产业在各镇街分布的科学性和公平性,以优势镇街为主力,兼顾对欠发达镇街的带动,以点带面,共同发展;精心布局,优势互补;加强配合,协调发展。
扩大产业规模。“十二五”期间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应保持在15%以上,预计到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将超过500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4.5%以上,到“十二五”期末,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将达到4600亿元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31%。
增加企业数量。“十二五”期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速应保持在12%-13%之间,到2015年东莞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将达到600家左右,平均每年新增50家左右。具体到各镇区,每年争取至少有2家企业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加大科研投入。“十二五”期间,东莞需要持续增加对科研活动的投入力度,R&D经费占GDP的比重2015年要提高到2.3%,按照GDP年均增长8%的预期目标,到2015年R&D经费投入要达到144亿元以上,年均需增长22.75%以上。
加快园区建设。优化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布局和规模,形成重点突出、产业互补和协同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引导各细分产业在不同专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形成集聚。培育2-3个有鲜明特色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实施政策聚焦,力争建成与国际接轨的、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产业园区。
东莞市“十二五”高技术产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类别
指标名称
2010年数值
2015年目标
年均增长(%)
总体规模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亿元)
2450.91
5000
15%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亿元)
2353.7
4600
14.5%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26.3
31
——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家)
336
600
12%—13%
科研投入
R&D经费投入占GDP比例(%)
1.22%
2.3%
——
R&D经费投入(亿元)
51.67
144
22.75%
园区建设
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个)
——
2-3
——
注释1: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实为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和高新技术产品工业总产值。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预测目标中涵盖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软件产值和高技术服务业产值。2015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预测目标中涵盖高新技术产品工业产值和高新技术软件产品产值。
注释2:目标的解释说明参见附件。
结合国际和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变化规律,分析东莞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驱动因素与发展趋势,提出东莞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LED产业、太阳能光伏产业、电动汽车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以及高技术服务业。加快信息技术、清洁技术、生物技术、装备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在纺织服装、制鞋、家具、造纸、玩具、食品、五金模具等传统产业渗透,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1.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
(1)产业链分析。根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版),新型电子元器件包括:新型电子元器件制造:片式元器件、敏感元器件及传感器、频率控制与选择元件、混合集成电路、电力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新型机电元件、高分子固体电容器、超级电容器、无源集成元件、高密度互连积层板、多层挠性板、刚挠印刷电路板及封装载板等。
按照产业链要求,电子元器件的上游大致包括原材料(有色金属、玻璃等)、半导体制造设备的生产、电子元器件研发、检测用仪器仪表等;中游即为电子元器件产品制造,包括电容器、电阻电位器、磁性材料与器件、电感器件、电子变压器、混合集成电路、电子陶瓷及器件、压电晶体、控制继电器、电接插元件、电声器件、微特电机与组件、光电线缆、印制电路板、敏感元器件及传感器共15个细分行业,下游主要为电子元器件应用领域,主要包括电脑、移动电话、彩色电视、通信设备制造、汽车电子、医疗电子、工业电子等。
(2)发展前景与趋势 。2010年全球半导体销售总收入达到创纪录的2983亿美元。受益于中国家电下乡、LED照明、3G手机与设备等市场的启动,电子元器件行业景气复苏程度远超过市场预期。根据中国经济信息网提供的2010年4季度《中国电子元器件行业分析报告》,2010年1-11月,我国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7027.31亿元,同比增长38.07%。
2009年4月,国务院正式出台《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电子元器件被列入9大重点振兴领域,同时也被列入3个骨干产业。为支持我国电子元器件行业的发展,科技部将“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和“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列为国家重点科技专项。2011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这两个项目的支持力度,支持集成电路设备和工艺的研发投入,支持嵌入式存储器IP 核开发及应用、高速串行接口IP核开发及应用等方面。
新型电子元器件体现了当代和今后电子元器件向高频化、片式化、微型化、薄型化、低功耗、响应速度快、高分辨率、高精度、高功率、多功能、组件化、复合化、模块化和智能化等发展趋势。同时,产品的安全性和绿色化也是影响其发展前途和市场的重要因素。
(3)发展必要性分析。电子元器件产业是众多产业链前端的基础性产业,也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支撑产业,广泛应用于电脑、通信设备制造、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方面,产业需求量大。因此,其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直接影响着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造就了中国全球电子元器件制造基地的地位,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单一电子制成品货源地,我国电子元件的产量已占全球39%以上。到2010年2月末,我国电子元器件制造企业已经达到8390家,电子元器件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比重已经超过16%,成为电子信息制造业中仅次于计算机行业的第二大产业,也成为拉动整个电子信息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
我市目前4000多家电子制造企业中,有一半以上都是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00多家。从东莞目前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发展状况看,东莞电子元件如覆铜板、PCB、片式电容、电感和电阻、晶振等领域规模较大,优势较为明显,出现了如生益科技、广通科技、安美时电子、华科电子、友联电子等一批代表企业。在LED、OLED、光电子器件、传感器件等领域,出现了以宏威彩显、福地电子、勤上光电为代表的企业,产品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中镓半导体科技、天域半导体科技、友联电子、宏威数码等企业的技术水平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企业竞争力较强,这为东莞市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产业基础。
同时,我市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产业也存在很多问题:中低档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缺乏核心技术,产品利润较低,企业规模较小,技术开发投入不足,技术水平未与产量同步提高,重复跟踪严重,产业化基础性技术开发薄弱,材料、制造工艺和生产条件的质量控制欠缺等,亟待产业调整与提升。
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较强,对新型电子元器件需求较大,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是提高东莞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十二五”期间迫切需要提高电子元器件的技术水平,向高端和新型电子元器件过渡。
(4)重点发展方向。根据发展LED照明、电动汽车、太阳能光伏、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对新型电子元器件的需求导向作用,围绕国内整机配套调整元器件产品结构,提高中大尺寸OLED显示器件、高亮度发光二极管、新型光通信器件、高频频率器件、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新型片式元器件、新型印制电路板及覆铜板、新型半导体分立器件、新型传感器、新型敏感元件、新型电源类元器件等产品的开发生产能力;重点突破低温共烧陶瓷(LTCC)技术、电磁兼容技术、高精度高性能传感器技术、半导体发光技术、片式和集成无源元件技术、片式半导体器件技术、中高档机电组件技术等方面尚未突破的尖端技术,初步形成完整配套、相互支撑的电子元器件产业体系。
2.集成电路(IC)产业。
(1)产业链分析。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包括关键原材料制造、设备制造业、设计业、加工业、支撑业和服务业。其中,加工业又分为光掩膜业、集成电路制造、封装和测试。从产业链来划分,上游主要包括设备业(电子专用设备、制造设备、封装设备、测试设备、仪器仪表等)、关键原材料生产(半导体材料、光电子材料等)和设计业;中游即为集成电路的生产(包括集成电路代工)、封装和测试业;下游主要是整机生产以及一些支撑产业和配套服务业,主要涉及到消费电子、汽车电子、数码产业等。
集成电路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所需要的资金以及所创造的价值是不同的,以美国硅谷为例,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这三个环节所需资金的比例为1:100:10,而各个环节所产生的增加值的比例为4:3:3。同时各个环节对于技术的要求也不相同,集成电路设计位于产业链上游,属于高附加值的智力密集型产业。美国的IC设计业销售额约占全球的80% ,中国台湾地区为第二,占10%以上,包括日本、韩国等在内的全球其它地区在IC设计业中的比例都很小,中国大陆芯片设计业的比重不到3%;芯片制造加工位于价值链的中游,属于高风险、高投入、高利润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规模经济显著;封装测试则属于资金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较低,以日本、马来西亚、中国台湾、菲律宾、中国内地和韩国为主的亚洲地区封装测试业产值占到全球的80%左右,中国内地约占10%,国内封装测试业的订单几乎全部来自国外。同时,集成电路市场是标准化的全球市场,因此,集成电路产业价值链较其他产业来说更为复杂。
(2)发展前景与趋势。多年来,世界集成电路产业一直以3-4倍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迅猛发展,随着信息产品市场需求的增长,尤其通过通信、计算机与互联网、电子商务、数字视听等电子产品的需求增长,世界集成电路市场在其带动下更是高速增长。从世界市场来看,根据WSTS(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的预测,2010年全球半导体市场将出现12.2%的大幅增长。据工信部预测,到2015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将翻一番,销售收入将达到3300亿元,满足27.5%的国内需求。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重要的集成电路制造基地之一。
随着政府支持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新的扶植政策相继出台,支持研发的专项基金明显增多。2010年4月,发改委为进一步提高我国集成电路行业产业化水平,印发了《2010年度集成电路产业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申报指南》,将重点支持芯片设计业、芯片制造、封装测试业的发展,具体包括高性能处理器设计、集成电路制造关键工艺研发和实用化、新型封装技术、工艺及产品研发、新型封装材料研发等方面。2010年5月,发改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组织实施2010年集成电路设计专项的通知》,将重点扶持集成电路设计业,增强关键芯片的研发能力;主要支持量大面广的集成电路研发,进一步整合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业资源,增强设计业和制造业之间联系,建立完整的分工体系;专项重点扶持销售收入过亿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围绕智能卡芯片、通信芯片、多媒体芯片、安全类芯片、电源与功率产品芯片等方面,增强企业的研发和产业化能力;进一步培育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EDA服务,知识产权、共享IP核等方面的支持,帮助中小企业做强做大。科技部将“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列为国家重点科技专项。2011年上半年,国务院出台了《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在财税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强。“十二五”期间国家将从战略层面出发,做好统筹规划,形成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合力,优化产业结构。
其次是产品技术不断升级换代,随着我国芯片制造生产线的迅速扩建,集成电路工艺技术不断升级,电子整机产品的性能不断增强、无线及多媒体等新功能的不断增加、存储容量的不断增大,这些都将成为集成电路市场增长的一个重要驱动力。
再次就是创新应用不断涌现,新兴市场日趋成熟,3G手机、平板电视、便携式数码产品、汽车电子等行业电子市场持续增长的带动下,将成为拉动集成电路市场增长的重要动力。
(3)发展必要性分析。从全球来看,美国、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是当今世界集成电路产业的佼佼者,尤其美、日和欧洲等国家占据产业链的上游,掌握着设计、生产、装备等核心技术。全球前20家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大都在美国,美国目前仍是集成电路产品设计和创新的发源地。集成电路代工产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其中我国台湾地区和韩国是目前世界集成电路代工企业最重要的聚集地之一。
在过去的十年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设计业从不到5%增加到19%,制造业从14%增加到31%,而封装测试业比重从79%下降到50%,三业比例约为2:3:5,逐渐趋向于全球集成电路产业3:4:3的总体比例。尽管如此,我国芯片设计业的比重较低,而封装测试业比重偏高,集成电路产业的总体规模仍然偏小。目前,我国集成电路芯片80%依靠进口,在这方面消耗的外汇超过石油,成为第一外汇消耗大户。综合来看,中国IC设计业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国内IC设计企业研发力量薄弱,缺乏足够的IP积累;IC设计骨干企业数量少,企业发展模式单一;IC设计企业与整机厂商脱节状况严重,缺乏完整的价值链;芯片制造业和封装测试业八成以上为承接国际订单,产品直接出口。这就意味着,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内在联系非常微弱,抵御国际市场波动的能力还很有限。
东莞松山湖已经成立了如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东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研究院、东莞松山湖硅知识产权暨集成电路服务中心(简称“IPCC”)和东莞理工学院等一批与IC设计相关的科研院所。依托这些科研院所和高校,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已经形成EDA公共服务平台、IT公共服务平台、硅知识产权研发与交易、ASIC/SOC设计服务、先进IC技术预研、IC设计人才培养等完整IC设计产业生态环境。但整体来看,东莞的芯片设计业起步较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技术水平相对偏低,规模以上集成电路制造企业仅为15家,且主要集中在下游封装和测试行业。在IC设计、IC制造以及半导体材料和半导体工艺设备等环节,东莞基本处于空白,产业链缺失环节较多,产业集聚和协同效应尚未形成。“十二五”期间,东莞的集成电路产业仍需加快发展。
(4)重点发展方向。以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和云计算、电动汽车、新能源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大推手,加强IC设计企业与整机制造企业的紧密结合,加快通用和嵌入式芯片研发、通信用核心芯片研发、数字音视频和平板显示芯片研发、机电仪器设备及汽车专用芯片研发、集成电路IP核及其重要芯片研发;芯片制造方面,要加快集成电路制造关键工艺研发和实用化,集成电路硅片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砷化镓、GeSi等集成电路和关键新材料的研发;封装和测试方面,引导封装企业开发世界前沿的系统集成封装技术,要加快新型封装技术、工艺及产品研发,新型封装材料研发,高速测试技术和工艺研制。
3.物联网产业。
(1)产业链分析。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 发布的《ITU 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指出: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又称“传感网”),是指将各类物品通过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通讯网结合,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信息网络平台,其实质是以互联网和运营商通信网络为基础平台,将优质的信息化基础资源有机整合,使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任何物品,通过任何网络实现任何有效信息交换和通讯。物联网的概念引发了实时无线传输、高精度传感、标准化M2M、IPv6、纳米级高智能嵌入、高可靠RFID以及卫星通信等高新技术领域的革命性创新和产业化应用。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物联网的整体架构可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分别对应产业链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见图4-1)。
图4-1 物联网产业链分析
(2)发展前景与趋势。物联网作为一种新技术,掀起了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新浪潮,它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有望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增长的引擎,发展前景极为广阔,已经引起了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的极大关注。据美国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要比互联网大30倍,物联网将会形成下一个万亿元级别的通信业务。美国2008年底由IBM向美国政府提出“智慧地球”的战略,强调传感等感知技术的应用,提出建设智慧型基础设施的构想;2009年6月,欧盟委员会发布《物联网——欧洲行动计划》,强调RFID的广泛应用,提出了包括监管、隐私保护、芯片、基础设施保护、标准修改、技术研发等在内的14项框架内容,对物联网未来发展以及重点研究领域给出了明确的路线图;日本2009年8月的i-Japan 战略,提出“智慧泛在”构想,将传感网列为其国家重点战略之一,致力于构建一个个性化的物联网智能服务体系,确保日本在信息时代的国家竞争力始终位于全球第一阵营;韩国于2009年10月颁布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将物联网市场确定为新增长动力,确定了构建物联网基础设施、发展物联网服务、研发物联网技术、营造物联网扩散环境等4大领域、12项详细课题,并提出到2012年实现“通过构建世界最先进的物联网基础设施,打造未来广播通信融合领域超一流ICT(信息通信技术)强国”的目标。此外,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也在加紧部署物联网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
中国物联网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50年,中国信息市场将会达到1万亿至2万亿美元的规模,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用户数量最多的信息市场。目前的信息市场只是2050年市场规模的10%,绝大部分还有待发掘,而物联网正是一个重要的潜在市场。据有关机构预测,到2015年,中国物联网的整体市场规模将会超过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的市场规模。物联网的发展不仅会创造大量的社会价值,促进流通有序高效,推动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消费安全系数,而且可以为迎接新科技革命的到来奠定产业基础,为扩大国内需求拓展广阔的空间,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EPOSS在《Internet of Things in 2020》报告中分析预测,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2010年之前RFID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领域,2010-2015年物体互联,2015-2020年物体进入半智能化,2020年之后物体进入全智能化。随着各国对物联网关注度的提高,物联网的应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目前,中国的物联网(传感网)在一些行业领域得到初步应用,包括电力、智能交通、医疗卫生、家庭安防、重点区域防入侵、工业控制、农业、环境监测等诸多领域,部分产品还打入北美市场。
(3)发展必要性分析。2010年“两会”,物联网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将“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明确纳入重点产业振兴范畴;近期,国家发改委将传感网和物联网纳入正在起草的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标志着物联网将成为中国经济振兴与社会转型的战略支点,建立物联网将是中国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协同发展,实现“两化融合”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跨越信息壁垒瓶颈的关键突破口。大力发展物联网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物联网研究应用的高潮已经来临,而与之密不可分的物品编码工作和自动识别技术产业也必将迎来全新的机遇。
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基础是IT产业,其成长在于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目前,东莞已经创建了24个国家、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专业名镇)称号和一批信息产业特色园区,具备了对物联网产业发展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配套支撑能力。《东莞市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东莞市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行动计划》等都将发展物联网作为未来重点培养的新型业态。2010年8月,东莞物联网产业基地入围首批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更加奠定了东莞发展物联网的基础。
1.产业链分析。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上游环节包括多晶硅原料、硅锭/硅片生产等,拥有关键资源和技术,附加值最高,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中游太阳能电池制造是除上游之外利润最为丰厚的环节;下游的光伏系统应用包括光伏并网电站、户用光伏系统以及光伏建筑一体化等,它连接企业、市场和社会,最终实现产业链的整体价值。
从产业链整个价值分布来看(见表4-1),原料多晶硅仍是整个光伏产业链的价值重心,价值比重占到70%左右。虽然近两年原料多晶硅价格不断下滑,但太阳能电池组件价格也不断走低,由此硅料成本比重并没有明显的降低。其次是硅片制作成本和太阳能电池制作成本,占据了约10%以上成本,组件封装成本比重相对较低。
表4-1 光伏太阳能产业链
上 游
主原料
金属硅
硅石、水晶等
晶体硅
多晶硅提纯、多晶硅铸锭切片、多晶硅电池片、多晶硅拉成单晶硅、单晶切片、单晶硅电池组件等
薄膜硅
硅烷气、非晶硅薄膜、薄膜电池组件等
辅料
硅片前辅料
提纯和生产多晶硅所用的辅料,主要包括氯产品如盐酸、氯气、三氯氢硅等,氢气和氢氯化所用的气体,多晶硅铸锭用的氮化硅粉,惰性气体以及其它反应气体。在多晶硅铸锭时需要用到的石英坩埚、铸锭炉和单晶炉内用的石英坩埚(又分为石英陶瓷坩埚和石英玻璃坩埚)、隔热用的碳毡(分为硬毡和软毡)以及工作时需要消耗的温度传感器件,也都属于硅片前辅料。此外,在多晶硅铸锭和单晶硅拉制时,还需要用到保护气体和反应气体。
硅片后辅料
在硅片切割过程中,要用到切割线(包括钢线、钼线、金刚砂线)、切削液、金刚砂微粉(或称碳化硅微粉);在硅片切割后清洗时,要用到各类的9N多晶硅碱、酸和纯净水。电池片生产阶段要用到三氯氧磷气体、硅烷气体、银浆和铝浆;组件加工过程中要用到超白玻璃、EVA薄膜(近期也产生了用有机硅薄膜的新产品)、铝合金框(最近开始使用工程塑料代替)和各种粘合剂
中 游
电池组件
电池组件封装
光伏装备
硅片前装备
金属硅冶炼过程中的矿热炉和除尘设备、变压器、破碎及硅石清洗设备、中频感应炉等
西门子法中的精馏塔、还原炉、氢化装置、氯化装置等
冶金法中的粉末冶金设备、湿法冶金装置、真空熔炼装置等
高纯多晶硅的铸锭炉、单晶炉、备破锭机、铸方设备、倒角抛光设备、硅片多线切割机、硅片清洗设备等
光伏装备
硅片后装备
在电池生产过程中,必须配备清洗制绒设备、扩散炉、PVCED、丝网印刷机、烧结炉等电池制造装备等
在组件的生产过程中,主要设备是层压机等
电池封装用玻璃的生产、EVA薄膜的生产也同样需要大量的设备等
光伏电站安装设备
如支架、逆变器、控制器、频率跟踪的同期装置、电缆、逆变系统、追日系统、储能系统等
下 游
光伏应用
光伏系统应用
特殊和边远地区应用、农村应用、太阳能光伏照明、太阳能商品等独立系统,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等
光伏服务
光伏测试仪器设备
电池盒硅片的生产过程中,主要仪器包括:电阻率扫描测试仪、少子寿命扫描、粒度测试、硅锭硅片探伤仪、单片光电转换效率测试仪、漏电流测试仪、组件转换效率测试仪、光度计等
光伏技术研发服务
基础理论研究、材料研究、器件研究、器件制造工艺、应用研究等
光伏教育培训
物流服务
原料运输、光伏组件和支架的运输
2.发展前景与趋势。当前,因化石能源储量的有限性和利用的污染性等诸多因素,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开发利用,希望它能改变人类的能源结构,维持可持续发展。诚然,世界光伏产业起步较晚,但它是世界上节约能源、倡导绿色电力的一种主要的高新技术产业,未来10年太阳能光伏(PV)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其市场将呈指数级增长。欧洲光伏产业协会(EPIA)预测2010年光伏系统安装量将达到10.1GW至15.5GW之间,2014年全球年光伏安装量将达到30GW。技术进步是降低光伏发电成本、促进光伏产业和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几十年来围绕着降低成本的各种研究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表现在电池效率不断提高、硅片厚度持续降低、产业化技术不断改进等方面,对降低光伏发电成本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2009年以First Solar为代表的薄膜电池成绩突出,薄膜电池成本优势进一步显现,First Solar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厂商之一。
2009年是中国光伏市场启动的标志年。相继出台的《关于加快推动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和《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推动国内光伏市场发展。未来中国和国外光伏市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预计到2020年,光伏发电量将占发电总量的15%,广阔的市场前景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了市场支撑。
3.发展必要性分析。2010年5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意见》,将太阳能光伏产业列入优先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十二五”期间,太阳能光伏产业将是扶持的重点,产业扶持的重点放在设备、工业环节。保守估计,广东省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在“十二五”期间将达到3000MW,在2012-2013年,年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
而作为广东省综合经济实力第四的东莞,集“研发——生产设备——原材料(含主要原材料、辅助材料)——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光伏产业链正处于形成期,规模以上企业中有近50家的企业在太阳能光电领域,拥有东莞宏威数码机械公司、东莞南玻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志成冠军集团有限公司、广东五星太阳能有限公司、东莞星火太阳能公司等龙头企业,特别是在薄膜太阳能电池相关的上、下游产品的生产与研发方面,具有几家龙头企业,在设备、原料、组件、配件等产业链环节都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在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生产装备上有领先优势,太阳能利用的上下游企业也较集中,形成了明显的集聚效应。
虽然东莞市薄膜太阳能产业拥有龙头企业众多、产业链完整、发展空间大等优势,与国内其他地方相同,东莞在需求量巨大的光伏电池装备方面仍然依赖进口。投资盲目、创新不足等矛盾依然突出,东莞在薄膜太阳能电池本土产业化方面起步较晚,产业较为“幼稚”。此外,东莞市乃至广东省的光伏应用环境培育不够,太阳能光伏的应用目前仅处于示范阶段,还未制定大范围推广应用的行动计划,未能形成市场需求对产业的驱动效应,“十二五”期间仍需要重点扶持。
4.重点发展方向。重点强化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装备,实现核心技术突破,掌握薄膜太阳能设备制造技术,实现生产设备本地化;重点加大对太阳能电池原料研发投入力度,打破了国外技术和产品市场的垄断,逐步形成一批东莞本土大型太阳能电池原料生产企业,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发挥东莞电池行业集群优势,推动薄膜太阳能光伏逆变器、控制器等逆变系统相关领域的发展,引导其他电池企业逐步进入太阳能电池研发和产业化;提前布局光伏组件与建筑相结合(BIPV),整合和限制市场竞争已经很激烈的电池组件和产品环节,提高包括多晶硅产业配套、太阳能电池组件封装材料、光伏发电配套系统等光伏配套产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产品成熟度;重点发展和突破薄膜太阳